大明永乐年制 铜鎏金莲花手观音菩萨说法像
高:72cm
莲花手观音(Padmapani), 通常一面二手,左手持莲花,是最早的观音形象。起源于2世纪的印度, 莲花被视为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含苞未开的莲花比喻众生未显露的佛性; 半开的莲花比喻众生发起了菩提心;已开的莲花比如菩提心显现。
莲花手观音主尊端坐于须弥宝座上,双脚下垂平置于仰覆莲台上,双手各持一莲茎,由手顺势往上翻卷,长成莲花立于身体两侧。头载宝冠,束高黑色结髻,发髻顶饰宝珠,中央冠叶为U型三翅大花瓣,正中为阿弥陀佛细密浅雕。长耳垂肩,耳珰为花朵形,大而圆,缯带在上耳际呈扇形冠结,U形上扬于耳侧。菩萨身穿珠宝璎珞,身着披肩飘带,下穿轻薄贴身的长裙,衣褶贴身流畅,并饰以珠宝璎珞,飘带与衣纹自然垂落于须弥座上。菩萨脸方圆,白毫相,柳叶眉型,眉勾尾上扬,双目细长,微张俯视,双唇轻抿,嘴角微收。
锤揲工艺鎏金背光及观音身下须弥宝座是以锤揲鎏金技法制成,成华丽的“亚”型须弥座,上下多层,装饰以莲瓣及多种莲纹样式为主,极显贵气。整片背光为舟形,以錾金工艺做出细腻富丽的花纹,顶端略尖,錾刻细密装饰图案。舟形背光由外到内分为火焰、莲花、卷草及身光四层结构。卷草最外一圈为繁密的火焰纹,紧接着一层由一个个团状莲瓣纹连接的卷草纹饰(象征莲花轮),再里一层为一朵朵水花样组成的连续的卷草纹,寓意莲花亭亭出水,清尘不染。主尊两侧须弥座上各一尊双手执莲的莲花手菩萨立像,跣足立于半月形双层深束腰莲座上,彼此呼应,姿态生动。
莲花手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众多化身之一,因左右肩部各生一莲而得名。尼泊尔有一则关于“莲花手”的传说,说有一头大象想要去摘池塘中的莲花,不幸的是他滑进烂泥中,这头象痛苦地大喊并祈祷那拉衍那。这时正在丛林中的圣观音,听到了求救声,马上变成那拉衍那的样子,将大象从沼泽中解救出来,为表达感激之情,得救的象将采得的莲花献给观音。观音则将大象献给他的莲花,献给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谢过观音的莲花,要他将莲花献给他的本尊无量光佛。观音将整个故事告诉了无量光佛,为了赞扬观音的慈悲行为,无量光佛让他永远持有莲花,继续做有利于众生的事。从此以后,观音就以莲花手而著称。最早的莲花手观音出现在印度,手持莲花是当时观音的主要特征,从此以后,莲花成为辨认观音的重要标记之一。《理趣经》云:观自在菩萨手持莲花,观一切有情节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观自在菩萨加持,得离垢清净,等同圣者。《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云:“树下画阿弥陀如来,坐狮子座,承以二莲。身金色,又手施无畏。佛左圣得大势至菩萨,佛右圣观正在菩萨。右手作安慰,左手持莲花,身如秋箭色。”
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其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北京自元代以来与藏传佛教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元代宫廷贵胄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使得社会僧俗人士对藏传佛教宗教艺术品的需求急速增长,元代的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又使得藏地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大为丰富,汉地艺术的建筑样式,雕塑与绘画的技法在后藏夏鲁寺等众多寺院建筑艺术中有完美的体现;
藏族聚居区的艺术家借鉴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纽瓦尔艺术家的造型手段,使得西藏的金属雕铸工艺水准快速成长,出现了金铜造像的黄金时期,萨迦寺大经堂金铜释迦牟尼大像,现今供奉在大昭寺的觉卧释迦牟尼像,乃至此后具有卫藏夏鲁风格、丹萨替风格的金铜佛都是这一时期、这一样式的发展,并对元以来汉地极度衰落的金属造像乃至整个汉地雕塑起到了推进作用,汉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所造比例匀称、形体分明、清秀宜人的藏传金铜佛造像的兴起正是这一风格的自然演进。
藏族聚居区的艺术家借鉴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纽瓦尔艺术家的造型手段,使得西藏的金属雕铸工艺水准快速成长,出现了金铜造像的黄金时期,萨迦寺大经堂金铜释迦牟尼大像,现今供奉在大昭寺的觉卧释迦牟尼像,乃至此后具有卫藏夏鲁风格、丹萨替风格的金铜佛都是这一时期、这一样式的发展,并对元以来汉地极度衰落的金属造像乃至整个汉地雕塑起到了推进作用,汉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所造比例匀称、形体分明、清秀宜人的藏传金铜佛造像的兴起正是这一风格的自然演进。
此造像体量庞大,品相完整,且饰有华丽的背屏与须弥座,堪为永乐宫廷佛像的经典代表之作。